来源: 中国教育报 日期:2024-03-06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众所周知,基础教育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事关全体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和现实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体而言与人民群众的更高期待和更大追求之间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迫切需要在坚持政治属性、战略属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凸显民生属性,多措并举做大分好优质教育资源。
做大优质教育资源,需要明确基本立意、厘清推进策略。首先,在基本立意上,要坚持优质普惠、育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基础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构建新型协同教育供给体系,持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在更大范围、更高质量、更深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切实把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可感知、可体验、普遍受益、普遍认同的发展成果,确保人人都能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坚持育人为本,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五育”并举,高质量落实因材施教,为不同个性禀赋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着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平,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其次,在推进策略上,坚持政策保驾、制度护航,落实体系化推进。2023年,《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在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上达成了基本共识,形成了内在一致、有效嵌套的推进策略。各地要将其扎实落实好,以政策体系优化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在高水平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做大优质教育资源,需要聚焦育人核心、探索数字赋能。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大规模提高育人质量,需要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方案,加强各级共担落实国家课程政策的责任。通过统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全面提升课程建设与实施质量,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育人“施工图”。依据“一校一策”制定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增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有效配合,确保三类课程育人指向一致、内容协调,形成课程育人合力。强化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和一体设计,努力形成课内课后相互统一协调、相互补充支持的学校育人新生态。探索数字赋能,将教育数字化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加快数字教育势能释放,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质量提升、学生多维评价。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构建全方位、更具韧性的教育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切实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和网络构建不同形态、灵活、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智能化学习。
优质教育资源既要做大也要分好,做大是前提,分好是归宿。首先要严格流程,透明招生。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格义务教育全流程招生规范化,把优质教育资源分好。构建公平的入学机制,加强招生工作全过程监管和工作指导,严格监督学校贯彻落实招生入学政策和工作要求。完善义务教育阳光招生机制,严格落实免试入学、公民同招。完善学区划分、公办学校入学信息发布和预警机制。健全多渠道、新载体的招生培养方式,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改革,依托联盟式、集团化办学模式,建立更加包容、高效的育人新载体和多元化的录取途径,推动人才培养的贯通衔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渠道和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分好优质教育资源,还需要延伸资源、共享成果。逐步实现城乡学校建立“手拉手”结对关系全覆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支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探索以多种形式扩大和延伸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进一步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通过游学等各种形式推进城乡学生共享高质量教育发展成果。进一步拓展服务,优化选择。在校内尝试提供高质量的“菜单式”课后服务,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