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等维度为抓手,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有助于提高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理念维度:转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理念
理念转变促进思维方式变革。要把话语理念的转变作为突破口,秉持科学发展、平等对话和开放性的话语理念,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必须来自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并为各民族群众喜闻乐道。当前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对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规律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和教育机构应不断挖掘各民族群众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实现并增强双向互动,培养各民族群众喜爱的“网红”,建立各民族群众展示多彩文化的“云平台”,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和标识,让各民族群众与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共情,深刻感受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命运与共,增强理论宣传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内化于行,进一步提高各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坚定性与主动性。
坚持开放性的理念。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具备世界视野,始终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和视野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问题发展趋势,并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辩证吸收各国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在主动设置有关民族问题的国际议题和制定国际规则中提升中国的话语水平和话语权。同时,也要将中国治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以及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积极主动有效地传向世界。
内容维度: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走出“官话”“套话”的话语“贫困”,依据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内容进行优化。
要吐故纳新。既要剔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体系中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不利于民族工作开展的旧话语,又要及时吸收新范畴、新观念、新理论,补充教育新话语,还要注意吸收新的时代性话语成分,包括多元化的网络话语、社会新话语等。同时,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用各民族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不同角度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教育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更便于各民族群众的理解与记忆。
要温故知新。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都具有团结友爱、向善向上、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勤劳质朴、平等相待、诚实守信的优良品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优化要立足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从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传统中寻找底蕴,从各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对那些各民族群众至今仍津津乐道、喜闻乐见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英雄史诗等有积极内涵的加以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涵,合理运用网络传播技术和形式,大力激活其生命力,赋予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
方式维度: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方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各民族群众的期盼,各级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和教育机构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传播出去,就要采取更具人性化和亲和力的话语形式和话语方式,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更加贴近各民族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实践。
一方面,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避免式化、口号化、命令化的生硬话语,反对套话盛行、空话连篇,假大空的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话语的教化功能,立足于各民族群众,多运用“对话式”“劝导式”、“分享式”的话语表达方式,使宣传教育有感情有温度,更加人性化、更具沟通性,入脑入心化为各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坚定行动;另一方面,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具有亲和力,让各民族群众更容易接受,应该包容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常态话语,吸收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因人制宜、因地制宜,遵循话语表达规律增强话语的针对性、实效性与说服力、亲和力,凝聚民心、形成共识,从而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各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坚定行动。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