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式家庭作业该不该留
8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是否科学?关键在于课堂效率
“减负十条”一出,网上一片哗然。“不留书面作业,太不靠谱了吧?”某县教育局副局长直接用“小伙伴们都被逗乐了”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诸多家长认为“你若认真,会输得很惨”,更多网友则质疑这项规定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不留家庭作业能保证教学质量吗?”“孩子本来就不爱学习,如果取消了作业,一点压力都没有了。”面对家长的这种担心,华应龙说,班级平均分达到99分,也抵不上孩子明眸里的阳光,小学里,更多看重的是兴趣和习惯。28年不留家庭作业的沈阳铁路五小,1984年开始“不留作业”的时候,校长张秀金也面临家长这样的质问。他们坚持要求教师精讲多练,做到“节节清,天天清,段段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孩子爱学习、会学习,一学期过后,试点班的成绩就名列全区之首,后来的成绩充分实现了“减轻学生负担,不留家庭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有何利弊?解放学生和教师
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并非一致,一刀切的做法会不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不扎实呢?宋运来认为,方法总比问题多,需要我们对具体的作业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诊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平日里,我把作业放在课堂完成,在课堂巩固,课内能做的,就课内解决。期末考试证明,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考试成绩一点都不差。”
针对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课余时间不写作业、不上辅导班就是浪费时光的看法,宋运来赞同台湾学者黄武雄教授的观点,学校该做三件事:打开经验世界、发展抽象能力和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能否做到?期待联动反应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认为,“减负十条”难以落实。“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老师怎么检验孩子的知识学得如何?孩子到了初中能立即适应‘课堂+作业’吗?家长们必定去求助校外培训机构,这等于学校把责任推给了家长和社会。”北京的八项减负措施中对作业量的规定: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四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30分钟、五至六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1小时等,更多网友认为较为实际。
“国家政策是针对负担过重而言,而不是一刀切。”窦桂梅说,“不留书面作业是相对概念,并非绝对,许多技能需在作业过程中形成,练习特定的肌肉和脑组织,比如写字、书法等可以适度练习。作业问题也是一种评价。如果学校期末考试或上级抽测检查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不改,不留作业就意味着基层学校把政策极端化、就会将课内教育推向了课外的各种辅导班。”
窦桂梅认为,小学阶段可以减负,可是如果没有连续性评价体系,中学作业、考试改革不变,现实的家长们还是会不放心,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补上,最终遭罪、受害的还是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