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别让孩子“宅”在家里
让孩子过个充实、安全、“不宅”的暑假,需要校园体育设施开放,也需要主管单位主动监督落实、校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社区街道协力推进,但根本上还需要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养护。
鸣虫唱夏,暑假将至。城市孩子把街道当球场,乡村顽童偷偷下池塘,安全隐患不言而喻。
天性好动的孩子去哪儿玩?相较于收费不菲的健身房、相对稀缺的体育馆,校园体育设施是性价比最高的运动场。《“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规定,学校内的体育设施应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向广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开放。然而据媒体报道,有些学校这个暑期仍有“铁将军”把门。
“对抗”《规划》的学校确有其难处:牵老扶幼者难保安全无虞,不拘小节者遗留垃圾遍地,素质低下者更会损坏公物。管理难,让学校想开放而不敢开放是不争的事实,但关门大吉的做法却在挫伤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向学校要运动场地,缘于公共体育设施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据统计,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约1.2平方米,低于日、韩等邻国;而调查显示,中西部许多县(市、区)完全没有可供使用的大型综合公共体育设施;即便在条件较好的地区,相对比赛场馆,群众性健身场馆也显缺乏。
平日里,具备健身功能的公园、广场让体育设施短缺不那么刺眼,但当人数众多的青少年从学校涌入社区、村镇时,这一问题显得尖锐起来。城市孩子总“宅”在家里,体质呈逐年滑坡趋势便不足为奇;经济水平相对不发达地区的留守儿童,因无人看护频发安全问题也屡屡见诸报端。
让孩子过个充实、安全、“不宅”的暑假,只盯着学校并不够。单论校园体育设施开放,就需要主管单位主动监督落实、校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社区街道协力推进。而且归根结底,缓解体育设施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的矛盾,还需要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养护。 |